四川发现最大“尼姑岛”,岛上住有2万名修行女,天黑不允许出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诗人陶渊明曾在笔下描绘过一个人人向往的清净之地,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永远没有战火和纷争,永远安宁和乐的桃花源,千百年一直是中国人所最为向往的理想净土。
可是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如今在我国四川省,却有一个像桃花源一样清净又神圣的地方。
那里住着2万多名修行女,天黑不允许出门,它的名字叫做——“觉姆岛”。
觉姆岛
“尼姑岛”上,2万名修行女如何生活?
觉姆岛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的高原之上,海拔高度4000多米。
和“初极狭,才通人”的桃花源一样,觉姆岛也远离尘烟,需要穿过荒芜的无边草原,越过两座海拔四千米的雪山方能抵达。
武陵渔人见到桃花源时豁然开朗,而每一个见到觉姆岛的人,也同样会为这里的景象所惊叹。
虽然身处高原,但是觉姆岛气候温润,依山傍水,周围布满了蜿蜒的河流和数不清的山丘,远远望去如众星拱月一般璀璨。
与现代都市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不同,觉姆岛上随处可见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红色小房子。这些房子颜色鲜艳,造型可爱,乍一看,仿佛误入了童话世界的精灵王国一般。
这些美景建筑还是其次,如果来的比较凑巧,那么还将会看到一幅更加震撼人心的场景:
漫无边际的旷野上,万千斩断青丝、身着红衣的女修行者们,迎着朝阳,踏着落日,缓缓漫行。
她们的身影像灿烂的晚霞,洗涤着人们的心灵;一如舞动的红绸,拂去尘世所有的忧愁。
这些红色的身影,就是居住在觉姆岛上的2万多名女修行者。而觉姆岛的名字,也正是来源于她们。
“觉姆”一词来源于藏语音译,翻译成汉语的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尼姑”,同时它还有“圣女”、“女修行者”的意思。
生活在觉姆岛上的女修行者们,大多都是来自于藏族本地的女子。
她们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为了活下去而被父母送了过来;有的是因为曾经历苦难和不幸,看破了红尘,自愿皈依;有的则是因为坚定的信仰,只为潜心修行而来。
“置身生活,潜心修行”。
所谓“人活一世,不过‘衣食住行’四个字”,从这四个字来说,觉姆们的生活可以说是真正的“苦修”。
衣着上,由于藏传佛教尊崇红色,并认为它代表着神圣和纯洁,所以觉姆们一年四季的僧服,都以红色为主。
虽然颜色明亮,但是僧服的样式简单,且夏季闷热难耐,冬季不抵严寒,舒适度难以言喻。
现代人早就因为洗衣机的出现而解放了双手,但是生活在觉姆岛上的女修行者们,却依旧坚持着和古人一样,用在河边跪坐捶打的方式来洗衣服。
饮食上,因为信仰的原因,觉姆们被绝对禁止吃肉,素食也以清淡简单为主。
每个月觉姆们会收到300元的经费,拿着这些钱她们可以选择去食堂统一就餐,也可以选择自己买菜回来做。
不过做饭和吃的水,却需要觉姆们自己跑到很远的河边去打。因为都是力气比较小的女子,所以挑水抬水都非常辛苦,但是她们从来不会因此而抱怨。
居所上,没有什么欧式简约、中式复古、北欧宫廷等风格的建筑,只有一砖一瓦由自己亲手所建,高度只有一米多不到两米的红房子。
房内的摆设和装饰也非常简单,一张床、一把椅、一个打坐的垫子,如此而已。
对于觉姆们来说,房子只是个睡觉和打坐的地方,所以尽管低矮、尽管简陋,尽管俗世中人都觉得无法理解,她们却一直都坚持着如此生活。
出行上,觉姆岛的戒规森严,女修行者们天黑之后不允许外出,外人尤其是成年男性更是明令禁止不得出入。
不过因为岛上的觉姆们不乏有单亲妈妈的存在,所以年龄在10周岁以下的男性孩童,被破例允许跟着妈妈一起在觉姆岛上生活。
这些孩童在生活上同样要不沾荤腥、不讲享乐,和2万名女修行者一样坚持苦修。
此外,在长到十一二岁后,他们就必须离开这座“尼姑岛”,去往另外一个“和尚岛”继续修行。
是的,在这片净土之地,除了生活着2万多名女修行者的“尼姑岛”外,还有一处生活着男性僧众的“和尚岛”。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它们所共同归属的那座寺庙了。
“尼姑岛”与“和尚岛”
“尼姑岛”与“和尚岛”都是亚青寺下辖的修行地。
这座寺庙始建于1985年,创建者是曾经被色拉阳智尊者肯定在佛法上有大智慧的喇嘛阿秋仁波切。
寺庙建成后,阿秋喇嘛不吝所学,在此传授佛法思想和深妙口诀,并由他的弟子和信众将之传承并发扬光大。
亚青寺戒律森严,严格要求弟子闭关实修,曾多次出现过弟子圆寂后现五彩舍利、彩虹贯空及自生佛像的成就之兆,是藏区很有影响力的大寺庙。
亚青寺
亚青寺共有僧尼两万余,其中又以“觉姆”最多。
一条名为昌曲的河流从亚青寺中穿行而过,将之一分为二。于是便形成了隔河相望两片截然不同的修行净土——“觉姆岛”与“扎巴岛”。
“觉姆”翻译成汉语是我们常说的“尼姑”,而“扎巴”翻译成汉语则就是我们常说的“和尚”了。
与觉姆岛上没有成年男性一样,扎巴岛上也没有任何的女性。
两座岛之间互不打扰,就算是遇到紧急情况踏入了对方的地方,也都会赶在天黑之前离开。
亚青寺寺庙大、人数多,僧众僧尼各自专心修行。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意外,僧尼们出入修行都必须取得主持发放的修行证书,每位僧尼也都严格恪守着清规戒律。
不管是扎巴岛上的和尚,还是觉姆岛上的尼姑,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如出一辙的简单、清净、远离欲望和喧嚣。
觉姆岛不通电,不通网,不娱乐,没有令人欲罢不能的电子设备,也没有纷杂离奇的各种消息。
觉姆们谨遵着三百多条戒律,不讲爱情和婚姻,不在乎生活条件的艰苦,真正做到了摒弃欲望,“四大皆空”。
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她们就像是桃花源中与世隔绝的村民们一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觉姆们如何修行?
身为修行者,觉姆们所追求的是超脱世俗,达到内心的淡然和平静。
为此,她们日复一日的潜心修行。
而她们在修行之路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转山。
相传,世有“神山”,修行者绕此山转1圈,可洗去一生的罪孽。修行者绕此山转10圈,那便可免除六道轮回之苦。
在修行者看来,人间苦难都是有定数的。如果她们能够通过清修多经历苦难,那么人间的百姓就能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喜乐。
于是,觉姆岛上便时常响起那混乱而空灵的诵经声。那声音,正是岛上的女修行者们,对芸芸众生的洗礼与奉献。
除了“转山”之外,觉姆们最重视的修行,是每年11月份的闭关。
这个闭关并非每位觉姆都能进行,只有通过了亚青寺大师考核的觉姆才能有此资格。
否则,即便是她们同样在寒冬之际闭关苦修100天,也无法领悟到精深的佛法。
在靠近觉姆岛的山坡上,有一片由单个木箱改造成的小屋,而这些小屋,就是获得资格的觉姆们,要闭关打坐的修行屋。
11月寒冬,天边微光亮起,觉姆们悄无声息地进入修行屋,开始了一场为期百天的闭关修行。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觉姆们要忍受凛冽的寒风,漫长的孤独,还要让自己摒弃所有的杂念,安静地思考与修行。
而就算是挺过了外界和环境的考验,也并不代表百日闭关就成功了。
只有当她们拿到由阿秋喇嘛授予的“修行认可证”时,百日闭关苦修才算是真正地功德圆满,悟得了高深的修行之道。
事实上,只有不到3%的觉姆可以获得阿秋喇嘛的成就印证。因此,很多觉姆在此一修行就是十多年。
而获得印证的觉姆们,则大多数都会带着荣耀回到家乡的寺庙出家,继续修行更精妙的佛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为修行者之前,作为女性的觉姆们很多都曾有着母亲、姐姐、外婆、奶奶等身份。
这种身份导致她们即便出家修行,也承担着将膝下孩童抚养长大的责任。
正如之前所说,觉姆岛上戒律森严,不允许成年男性出入。
所以女性孩童们可以一直留在觉姆岛上修行,成长为另一位在苦修中坚守本心的觉姆。
但是男性孩童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他们在幼时还能留在觉姆膝下,但是到了十一二岁时,却必须要离开觉姆岛,转而到“扎巴岛”上生活修行。
在那里,他们会跟着年长的扎巴们一起生活,学着自己建造居所,日日诵经修行,钻研佛法。
之后,潜心修行的觉姆和孩子们,也许很久都不曾再见一面。
在很多人看来,血缘亲情是人最难以割舍的天性,觉姆们的做法未免太过冷漠无情。然而事实上,这正是佛教修行者所必经的“斩断七情六欲”之路。
出家人,四大皆空,俗世是空,欲望是空,世界万物皆是虚空。
不被物欲裹挟,始终如一的修行净土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神秘而又清净的觉姆岛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向往。
人们无法理解,为何觉姆们能够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与世隔绝的苦修,以及对佛法孜孜不倦的追求。
人们更想不通,在没有电、没有网、没有娱乐、没有社交的地方,觉姆们是如何忍受这无边的孤独和寂寞,还乐在其中,感到幸福和宁静的。
以往觉姆岛戒规森严,并不对外公开。不过近几年来,为了支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觉姆岛开始允许少量心无旁骛的女性游客进入参观。
据官方数据显示,去年7月仅在20天内,觉姆岛所在的甘孜州就迎来了412万之多的游客,旅游综合收入为当地创收了44亿元之多。
然而正如“南阳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一样,裹挟着物欲与喧嚣的游客们,来来往往,熙熙攘攘,觉姆岛却始终是片清净祥和的修行净土。
人活一世,生老病死,有求皆苦。
深陷于尘世的我们,被外界和欲望所驱使,为了钱权地位、名利声望、爱情与理想,每日忙忙碌碌、汲汲营营。
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像觉姆们一样,真正获得了内心的解脱和平静?
我们渴望能跨过高山草原,翻过雪山之巅,亲自踏上那桃源净土,为心灵求一个答案。
然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摒弃杂念,放弃执着,减轻欲望,做一个从容而善良的人,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成功的修行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