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园林撷英:阅江楼的匾额和楹联

发布时间:2023-02-02 15:06:56来源:
阅江楼景区,坐落在南京城西北的狮子山。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秋”,建于海拔七十多米狮子山顶的阅江楼,巍峨壮观,气势磅礴;狮子山风景优美,历史悠久。阅江楼景区内各处的匾额、楹联以及石刻、雕塑等,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江楼景区的入口有南门、东门和西门,其中西门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南门位于仪凤门东侧,东门则位于建宁路上护城河的西侧。


 

由建宁路至仪凤门,进入阅江楼景区南门。南门前竖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上镌刻有“阅江揽胜”四个大字,为李啸先生题写。


 


 

阅江楼景区南门前的门额上悬挂着写有“南门”二字的匾额,原先南门前的门柱上曾有一幅楹联,“登楼阅世抚今追昔,望江怀古鉴往知来”,为李瑞环先生题写。这是2001年9月16日,李瑞环先生一行登楼视察时,为阅江楼所题。


 


 

拾级而上,进入景区,继续沿石阶上行。山腰处的平台上有一照壁,上面镌刻有“狮岭雄观”四个大字,为言恭达先生题写。


 


 

明代万历年间和清代乾隆年间,“金陵四十景”和“金陵四十八景”的图卷中,狮子山一带被誉为“狮岭雄观”。“江上诸峰万马腾,忽惊狮蹲势崚嶒。爪牙石角崖尖利,毛毨新松茂草增。俯瞰洪流浑欲漱,昂瞻钟岭恍疑登。卢龙缭绕称仙窟,可叱羊群睡复兴。(朱之蕃)”。狮子山,“形如狮子,上有松树数百株,远望一碧如画,与毛色无二”;“山多古柏,望若翠毛,岁久尽摧,近植新松,渐以森茂。每登眺,俯临雉堞,心目豁然”。

“狮岭雄观”中的“狮岭”即狮子山,而“雄观”的“观”则为卢龙观。明代洪武6年(1373年),朱元璋来到卢龙山,诏建庙室奉真武之神,因宫观位于卢龙山,故名卢龙观。景泰年间重修,正德5年再修。1949年之后,道观废。


 


 

沿着登山道,继续向上行走。坡道、石阶,向右、向左……


 

山腰处一片开阔地上,矗立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古朴壮观,这里是阅江楼入口处的山门。门楣上镌刻有“江南第一楼”五个大字,为尉天池先生题写,两边的石柱上镌刻有一副楹联,“千古江声流夕照,九天楼影俯朝飞”,楹联一侧有题款,“阅江楼建成志庆”、“南京钟振振撰,纽约潘力生书”等。


 


 


 

在石牌坊的后面,平台前正中最醒目的墙面上,镶有一幅青铜浮雕《狮岭阅江》,浮雕高2米,宽8米,表现的是朱元璋率文武大臣登岭阅江的情景,一只睡狮静卧脚下(象征狮子山),滔滔江水从龙嘴中喷涌而出,奔流东去……,画面栩栩如生。浮雕旁有说明牌,内容为,“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天下大定,以应天(今南京)为中心‘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是年秋日,朱元璋率大臣徐达、刘伯温、宋濂等登临卢龙山(狮子山),感大江东去、爽气西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气象,拟建阅江楼于山顶,是以察奸料敌,威镇四方。”


 

此青铜浮雕为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创作。吴为山曾有一段文字,描述此画:

远望:群臣簇拥,浩浩荡荡乎,洪武帝狮岭阅江!山川之王气,与天同体。

近观:卧狮昂首,飞峙大江,阅江高楼,覆山首,雄视旷古,一目盈怀。“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覆卷,彤扉开而彩盈。”

吴为山还写有一首诗,“楼,/巍峨。/狮,/初醒。/雨打风流,/滔滔江东去,/青铜铸就的历史。/透过这,/石头的坊,/展开神奇的扉页——/狮岭阅江。/是长卷。/是滚滚的激流。/是沧桑的记痕!”


 


 

继续拾级而上,面前一座门楼,门槛很高,深红色大门上有着“狮口咬铜环”的铺首,十分威严,门楼后面为一片广场,对面便是阅江楼。而从门楼内向南望去,蓝天白云,高楼林立,如同推窗而见的如画风景……


 


 

门楼上悬挂着写有“政通人和”四个大字的牌匾,为武中奇先生(1907年至2006年)题写。“政通人和”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开篇之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门楼的前柱上有一幅楹联,“狮梦醒来顶天立;龙吟远去博海飞”,为陈仲明先生书写。


 

门楼的后柱上也有一幅楹联,“起兵濠上,先存捧日之心;定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为常志成先生书写。

“起兵濠上,先存捧日之心;定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联似乎改自朱元璋的一幅对联“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明代周晖撰《金陵琐事》卷之一中记载,“太祖御书春联,赐中山王徐公达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二十六字,乃初封信国公诰中语也。”


 

广场上摆放着一只“阅江楼鼎”,鼎的石座上刻有“狮子山阅江楼鼎”字样,这是一只仿西周司母戊鼎,由青铜铸成,重约四吨,庄重古朴,鼎的四周均镌刻有文字或图案。石座旁有说明牌,内容为,“鼎,乃国家之象征,祭祀之重器。阅江楼鼎重四吨,仿司母戊鼎形状,为中国之最。”

鼎的正面铸有篆字的六言藏头诗七行,题为《鼎铭》,内容为“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荡,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七句诗中每句首字连起来为“狮子山阅江楼鼎”。

在鼎的另一侧用篆书镌刻有铭文,内容为,“洪武七年春,明太祖朱元璋诏建楼于狮子山,锡嘉名为阅江楼,自撰《阅江楼记》一千余字,又令诸职事同题作文,以大学士宋濂之《阅江楼记》为最佳候选,《古文观止》选录。两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然楼终未建,以致有记无楼已逾六百年。今逢盛世,又值世纪之交、千年之始,斯楼终能拔地而起,将为古都金陵增一标志建台,为亿万民众献一游观胜景,为人类文化续一千秋佳话,故铸鼎镌文鼎铭,乃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钟振振教授所撰。”


 


 

广场西侧有一座亭阁,亭阁前的亭柱上有一幅楹联,“东迎紫峰千年瑞气,北望金龙万里雄风”,为万宗耀先生题写。


 


 

阅江楼,依狮子山的地形地貌特征而建,楼阁设计整体成“L”型,分主楼与两翼。两翼均以歇山顶依次递降,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形成跌宕多变的优美轮廓线,主翼面北,次翼面西,形成独特的犄角造型。主楼位于两翼转角处,外观四层,暗三层,采用十字脊屋顶,总高52.15米,绝对标高海拔120.50米,总建筑面积4250平方米。室内设大楼梯,并在两翼安装电梯。阅江楼的屋面采用黄色琉璃瓦,以绿色琉璃瓦剪边;门窗采用木结构,按照明代宫廷建筑风格制作;廊柱、门窗呈土红色,古色古香,楹梁、斗拱绘有彩画纹饰,斗拱青绿叠翠,月梁为微紫锦文,色彩典雅绚丽。

阅江楼各层均有平座向四边出跳,可供游人观赏外景。周边依托自然山势,由下而上设三层平台,铺筑花岗岩石阶,直达三层平台。整座楼立于花岗岩须弥平台上,楼的三面有明城墙,下有护城河环绕,形成“水包城,城包山,山拱楼”的气势。


 


 

阅江楼的楼顶檐下悬挂有匾额,楼的东面和南面,分别有顾毓琇先生(1902年至2002年)和尉天池先生所书的蓝底金字“阅江楼”匾额,西面和北面分别有“俯领吴楚”和“凌空阅世”的匾额。

据说阅江楼落成之时,恰逢顾毓琇先生百岁寿诞,先生曾作五言绝句一首,“开国多贤哲,南雍庆百龄。阅江楼上客,千载留芳名。”


 


 


 


 

阅江楼一楼的南侧,门柱上一幅楹联,“六代旧江山,楼阁千寻尊虎踞;九州新岁月,风涛万里壮鸿图”,为潘力生先生(1912年至2003年)书写,楹联一侧有题款“纽约潘力生撰书时年八十有九”。


 


 

阅江楼一楼南面的廊柱上,有一幅楹联,“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情痴梦,几辈痴人”,此联为朱元璋题秦淮河风月亭联。


 


 

阅江楼一楼东侧的廊柱上,分别有三幅楹联。其中内侧廊柱上的楹联为,“吴楚名楼今则四;水天明月古来双”,为钟振振撰联,常志成书写。

外侧廊柱中间的一幅楹联为,“天地沉浮迎日出,古今代谢阅江流”,为沈鹏先生书写。外侧廊柱两侧的一幅楹联为,“供眼江山开远虑,骋怀云物荡闲愁”,为赵朴初先生(1907年至2000年)书写。


 


 


 


 

赵朴初先生的楹联引自1994年4月3日赵朴初所作《四月三日访鸡鸣寺》词中的两句,诗词的内容为:

鸡鸣寺,风雨警忧勤,远近潮来凡圣众,塔波层供药师灯,象云傥重兴。

饮茶处,旧日豁蒙楼,供眼江山开远虑,骋怀云物荡闲愁,志业未能休。

台城上,一塔望岿然,三藏译文皆舍利,更留顶骨照人天,花雨正弥漫。


 

阅江楼二楼北侧,有一幅楹联,“登楼畅览江奔海;望月微闻桂逸香”,为荣作楷先生书写。


 


 

阅江楼二楼北侧内廊有一幅陈立夫先生(1900年至2001年)的所题楹联,“蛟龙东去欲探海;崇楼北望可阅江”,楹联为陈立夫先生书写,书法厚实雄浑。楹联两侧有题款“乡贤俞君撰,寄邵黎黎孙家轩赠阅江楼/陈立夫时年九十九”。此联为俞明先生所撰,据说原联的内容为“螭龙东去欲探海,崇楼北望可阅江”;邵黎黎、孙家轩则为邵力子先生的后裔。


 


 

阅江楼二楼北侧还有一幅长联,“高楼入云霄,俯阅江流万里,健行天外,古都巍峨,龙蟠虎踞,方悟圣哲言君王梦;长桥卧洪波,远观舟车千乘,畅达宇内,新城轩昂,政通人和,乃知父老情子弟心”,为钟岚雨撰联,庄希祖先生书写,楹联两侧有题款,“金华钟岚雨撰联/辛已鄞县庄希祖书于金陵”。


 

阅江楼二楼西侧有一幅楹联,“一脉长江,携三山五岳,历古往今来,荡荡浩浩;九州大地,放万紫千红,阅秋冬春夏,莽莽苍苍”,为苏士澍先生书写,楹联两侧有题款“金陵居士沛县张颢瀚撰联/丁酉冬苏士澍敬书”。


 


 

阅江楼内,地上一层陈列着明代十六位皇帝的画像和一座仿故宫龙椅的红木座椅,座椅由红木精雕制作,椅背雕九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重量超过千斤。龙椅背后的靠壁屏风上为金漆刻匾《阅江楼记》,镂刻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节选,由席时珞先生书写。两侧有一幅金底乌字楹联,“统万马,麾千军,功成百战人言信;一九州,宁四海,国瑞双悬日月明”,钟振振撰联,陈永正书写。楹联的两侧有题款“南京钟振振撰/岭南陈永正书”。


 


 


 

在一楼的两侧还悬挂有两幅刻漆横匾,内容分别为“治隆唐宋”(清初康熙皇帝南巡金陵,曾到过明孝陵,对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国家强盛的状况颇有感触,题写了‘治隆唐宋’四个字,意为明初洪永之治超过了盛唐和宋代)和“得水载舟”(唐太宗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复舟’,朱元璋总结了以往历代盛衰的历史经验,将‘得水载舟’作为明代统治者的座右铭)。其中“治隆唐宋”为康熙南巡时所写。


 


 

阅江楼内,二楼厅内北面的双柱上,有一幅楹联,“开眼向洋看世界,放怀作海纳乾坤”,为胡平先生书写。楹联两侧有题款“録魏源名句/胡平”。

魏源曾经有首诗,其中云,“乱世已开忧患身,毕生奔走只图存。师夷长技终无果,变我故知已动魂。睁眼欲哭惊世界,扪心自问有乾坤。一腔热血归佛土,板荡家国付何人?”不知所谓“录魏源名句”是否出自此诗?


 

狮子山主峰东侧的碑廊,廊长93米,高2.88米。廊中有一方亭,亭内立一碑,碑身为一整块北京房山汉白玉,高3.10米,长4.80米,重15吨,碑座分别用4.8×0.6×0.15和5×0.16×0.6米两块汉白玉组成,廊内设有座椅。

方亭前的廊柱上,有两幅楹联,内联“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秋”,为俞明先生撰联,俞学潮先生书写;外联“俯瞰奔涛,巨龙入世欲探海;仰瞻高阁,彩凤引人思阅江”。


 


 

碑廊方亭中的汉白玉碑,由碑体和基座两整块汉白玉组成,南面阴刻朱元璋撰《阅江楼记》1199字,由席时珞先生书写,背面刻有宋濂所写《阅江楼记》568字,为常志成先生书写。此两件书法作品皆系在全国征集的大量作品中精选而得。


 


 

【明代】朱元璋撰《阅江楼记》

朕闻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华夏之君,建都中土。《诗》云:“邦畿千里”。然甸服五百里外,要荒不治,何小小哉。古诗云:“圣人居中国而治四夷”,又何大哉。询于儒者,考乎其书,非要荒之不治,实分茅胙土,诸侯以主之,天王以纲维之。

然秦汉以下,不同于古者何?盖诸侯之国以拒周,始有却列土分茅之胙,擅称三十六郡,可见后人变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是观之,岂独如是而已乎!

且如帝尧之居平阳,人杰地灵,尧大哉。圣人考终之后,舜都蒲坂,禹迁安邑。自禹之后,凡新兴之君,各因事而制宜,察形势以居之,故有伊洛、陕右之京,虽所在之不同,亦不出乎中原。乃时君生长之乡,事成于彼,就而都焉。故所以美称中原者为此也。孰不知四方之形势,有齐中原者,有过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盖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气运循环而未周故耳。

近自有元失驭,华夷弗宁,英雄者兴亡叠叠,终未一定,民命伤而日少,田园荒而日多,观其时势,孰不寒心!

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而匹马单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顺于我。于是乎帅而南征,来栖江左,抚民安业,秣马厉兵,以观时变,又有年矣。凡首乱及正统者咸无所成,朕方乃经营于金陵,登高临下,俯仰盘桓,议择为都。民心既定,发兵四征,不伍年间,偃兵息民,中原一统,夷狄半宁,是命外守四夷,内固城隍,新垒具兴,低昂依山而傍水,环绕半百余里,军民居焉。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业,然居是方,而名安得而异乎?不过洪造之鼎新耳,实不异也。

然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既名之后,城因山之北半,壮矣哉。

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有掩者。俄而复顾其东,玄湖、钟阜,倒影澄苍,岩谷云生而霭水,市烟薄雾而蓊郁,人声上彻乎九天。登斯之山,东南有此之景。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平望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驰奔青天之外。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时之景,无不缤纷,以其地势中和之故也,备观其景,岂不有御也欤?

朕思京师军民辐辏,城无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铁骑,动止万千,巡城视险,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诚可惜哉。况斯山也,有警则登之,察奸料敌,无所不至。昔伪汉友谅者来寇,朕以黄旌居山之左,赤帜居山之右,谓吾伏兵曰:“赤帜摇而敌攻,黄旌动而伏起。”当是时,吾伏精兵三万人于石灰山之阳,至期而举旌帜。军如我约,一鼓而前驱,斩溺二万,俘获七千。观此之山,岂泛然哉!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

噫,朕生淮右,立业江左,何固执于父母之邦。以古人都中原,会万国,尝云道里适均。以今观之,非也。大概偏北而不居中,每劳民而不息,亦由人生于彼,气之使然也。

朕本寒微,当天地循环之初气,创基于此。且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东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岂不道里之均,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记之。

【明代】宋濂《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孙中山观江亭”,位于碑廊的东侧,孙中山也曾冒着隆冬严寒,多次登临,查看炮台,深入地道,了解险要处的防御、炮位等情况。亭前悬挂有一匾额,上有“孙中山观江亭”六个大字,为启功先生(1912年至2005年)书写。


 


 

“孙中山观江亭”前的亭柱上,原先曾有一幅楹联,为李瑞环先生所题,“登楼阅世抚今追昔,望江怀古鉴往知来”。


 

狮子山东南的半山腰处,有一座双层重檐木质四角的“玩咸亭”,亭阁的横额上悬挂有“古玩咸亭”匾额,为茗山法师2000年春题写,两边的亭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山泽灵明星淬火,江风浩荡月流金”,下方有题款“湘阴钟振振撰联金陵常国武书”。

亭阁中间竖立着一块石碑,碑身两面均有文字,其中正面为明代方克撰写的《玩咸亭记略》,阴面为《重建玩咸亭记略》,碑身的侧面另刻有两幅金陵旧联,一侧为,“千仞丽谯辉日月,四周屏障合江山”,题款为“题咏仪凤门狮子山旧联”;另一侧为,“湖山俱有英雄气,王者五百年;莺花全是美人魂,春光二三月”,题款为“题咏金陵旧联”。

这两幅楹联分别源自佚名撰《江宁府城仪凤门城楼联》,“耸翠流丹,千仞丽谯辉日月;萦青缭白,四周屏障合江山”;清代彭玉麟撰《题莫愁湖胜棋楼》联,“王者五百年,湖山俱有英雄气;春光二三月,莺花全是美人魂”。


 


 


 


 

阅江楼景区东广场,是狮子山公园的一部分,有照壁、石狮、牌坊、山门、碑亭和朱元璋雕像等。

狮子山东端处有一座高大的雕塑“朱元璋像”,为朱元璋“牵马出征”图,雕塑高2米,宽8米,青铜铸造,重约5吨,吴为山先生创作。

碑亭中竖立有石碑,碑文内容为南京市人民政府2001年9月《狮子山公园记》,为常国武先生(1929年至2017年)书写。


 


 


 

山门是一座仿明清建筑,重檐九脊歇山顶,西南靠北呈“U”字形对称建制,黄瓦红栋,雕梁画栋,山门前悬挂有一幅六言联,“已见河清海晏,犹闻狮吼龙吟”,为常国武先生撰联,启功先生书写。


 


 

山门前有一座牌楼式大牌坊,檐下斗拱依次递减,北面镌刻有“卢龙胜境”,为武中奇先生书写;南面镌刻有“狮岭雄观”,为华人德先生书写。


 


 


 

牌坊前有一座硕大的照壁,上有“狮子山”三个字,每个字一平方米大小,为沈鹏先生书写。而照壁后有一对巨型石狮与之相映成趣,石狮高4.80米,重约30吨,用苏州金山石雕造,形象生动。


 


 

阅江楼西门的入口处,墙额上嵌有一块刻石,上书“登卢”二字,书法圆浑,刻工精湛,不知为何人书写和镌刻?


 


 

阅江楼景区南侧登山电梯入口处,通道口上方墙壁镶嵌有四枚石块,上书“登临妙境”四个大字。


 

阅江楼景区周边的狮子山公园,环绕明城墙和护城河,建有多处亭台,如挽波榭、揽秀亭等。原先在挽波榭前柱上有一幅楹联,“经天灵境长临照;匝地逝波能转来”,为俞律先生撰联,黄淳先生书写;后柱上也有一幅楹联,“临碧波浣明月;倚青岫招白云”,为单人耘先生撰联,曹宝麟先生书写。揽秀亭正面的亭柱上有一幅楹联,“楼观沧海日;鸟度建康城”,为单人耘、俞律集宋之问、黄庭坚诗句,王道云先生书写;接亭长廊的出口双柱上,有一幅楹联,“激荡风雷,众人皆醒;苍茫云水,万物同滋”,为俞律先生撰联。只是现在,楹联已无,尚存亭阁的匾额了。


 


 

阅江楼的楼内悬挂有很多中式宫灯,上面以篆书、隶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在其四周写有“阅江楼”和绘有墨竹、墨梅等,在灯靠顶的小窗格上,写有从王羲之兰亭序所集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群贤毕至”等书法,风格独特,饶有新意。


 

据说,阅江楼还有许多楹联,甚至是长联。

千仞崇椒,阅六百春秋,托起名楼。喜槛外江山,难足画图锦绣;浩浩汤汤,挟九派清混,吐海户云烟,驰劈浪鲸舟,飞孤骛落霞。吴头楚尾,岂上龙虎灵威?岂止秦淮灯艳?岂止层台耸翠?岂止扬子垂虹?幻真难测。总而言之,是处日新月异,天堑何限南北?

几番桑海,因一篇题记,汇归怀抱,想眼前旧国,俨然舞榭歌台;哄哄闹闹,倾六朝脂水,集花间辞韵,筑球冠城堡,作金陵春梦。断隧庚烽,时而帝王气盛,时而玉树花残,时而逸主偏安,时而袅雄摄统。荣辱漫嗟。到头来也,终为舜壤尧封,英豪且尽折腰肢。(荀德麟先生撰)

一万里长江雄浑直下,追峰峦足迹,汇川泽襟怀,后浪推前浪,浩浩汤汤奔大海。或而跃日浮天、霞衔雾岭,或而拂风飘雨、岸浸云潮。玉带横,翠龙舞,彩虹卧,琼楼出,四面春光佳丽地,晶莹缥缈交呈,幻化无穷气象。巍巍然,更兰宫桂殿宏开,真有如画境、诗境、梦境,尽可悦目赏心、迎祥启瑞。

数千年历史磅礴涌来,抱民族期求,记先贤典范,今人继古人,轰轰烈烈变沧桑。曾也披荆斩棘、手绘丰饶,曾也定鼎鏖兵、胸填悲壮。将军起,公侯封,粉黛咽,志士呼,十朝都会帝王州,屈辱繁华相替,驰驱多少英才。赫赫矣!再铁板铜琶高唱,正充满深情、豪情、激情,便当匡时济世、荡浊扬清。(刘宗意先生撰)

逾六百年历史风云,楼阁方成,须唤醒孝陵天子重评功绩;似三千界神仙宫阙,江山尽览,定招来砥柱贤才再作文章。(刘宗意先生撰)

发源冰雪,江水漂星辰以俱东,终当会百川于浩瀚;展翼风云,溟鹏挟雷电而直上,正欲穷万古之鸿濛。


 

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诏建楼于狮子山,锡嘉名为“阅江楼”,然而楼后未建,朱元璋《又阅江楼记》中云,“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入谏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数百年之后,2001年阅江楼建于狮子山巅。

明代吏部侍郎吕柟《游卢龙山记略》中云,“初,皇祖欲建阅江楼于此,惜其费财而止,乃叹臣下无一人来谏。夫此楼若建,费亦不多,乃皇祖犹有此言。若见后世无益之作,不知当何如也?”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