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酒走俏:养生新风尚还是商业噱头?
发布时间:2025-03-13 10:46:14来源:
成都一家以 "中药养生" 为主题的调酒馆近期引发热议,16 款标注 "强肾壮阳"" 活血化瘀 " 等功效的药酒鸡尾酒,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体验热潮。这场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夜生活结合的创新尝试,正引发关于健康理念、商业伦理与法律边界的多重讨论。
一、"药食同源" 的跨界实验
位于成华区的这家调酒馆,将当归、黄芪、人参等中药材泡制的药酒作为基酒,搭配威士忌、伏特加等烈酒,推出 8 大主题共 16 款养生鸡尾酒。店主小柳坦言,每款药酒均由四川老中医开具配方,选用 10-15 味药材浸泡三个月以上,主打 "养生不养身" 的理念。"强肾壮阳" 与 "滋补气血" 两款产品最受欢迎,日均销量突破 60 杯,顾客多为 20-35 岁的都市青年。
消费者陈先生在尝试 "生津润肺" 鸡尾酒后表示:"口感类似话梅威士忌,药味并不明显。" 同行的邓女士则认为:"红枣冰沙基底搭配低度药酒,更像是养生甜品。" 但也有顾客直言:"冲着 ' 壮阳 ' 功效而来,实际效果有待观察。"
二、专家警示:养生需辨证施治
成都中医药大学叶副教授指出,药酒养生需遵循 "一人一方" 原则。例如 "强肾壮阳" 配方中的鹿茸、海狗鞭虽有温补功效,但阴虚火旺者服用可能适得其反。"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将药材简单混合泡酒,难以满足个体差异需求。" 她强调,药酒中的酒精本身对肝脏有负担,所谓 "养生" 功效可能被过度夸大。
宁波市中医院罗医生则从剂量角度分析:"药酒在鸡尾酒中的比例、药材浓度均影响实际效果,目前缺乏科学数据支持其保健作用。" 他建议消费者通过正规医疗机构获取个性化养生方案。
三、法律边界:食药同源的红线
这场养生实验正触碰法律红线。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税浴洋指出,《食品安全法》明确禁止在食品中添加药品,仅允许使用 "食药同源" 目录内的 106 种物质。而酒馆使用的鹿茸、海狗鞭等药材并不在此列,涉嫌违法添加非食品原料。此外,菜单标注的 "壮阳"" 助眠 " 等功效,违反《广告法》关于非药品宣传疾病治疗功能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药酒生产需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或《保健食品注册批件》,该酒馆目前仅持有普通餐饮执照,存在超范围经营风险。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要求其整改菜单标注并规范原料使用。
四、行业反思:从跟风到规范
这场争议折射出 "中药 + 万物" 的跨界热潮。从中药奶茶、咖啡到药膳月饼,中医药元素正被商业资本快速消费。叶副教授对此现象喜忧参半:"年轻人开始关注中医药文化是好事,但商业开发不应违背医学规律。" 她建议建立行业标准,明确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规范。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提醒,面对 "养生" 标签需保持理性。"药酒本质仍是酒精饮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某健康机构负责人呼吁:"商家应停止虚假宣传,监管部门需加强对新兴业态的指导,避免行业陷入无序竞争。"
结语
当传统药酒遇上现代酒吧,这场充满争议的商业实验仍在继续。它既暴露了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也凸显了中医药文化商业化过程中的诸多痛点。如何在创新与规范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才是这场 "中药调酒" 热留给社会的真正命题。
(责编: admin2)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