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我国成人肥胖率或将超70%
发布时间:2025-03-13 17:31:54来源: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为国人的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其中预测显示,如果超重肥胖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到 2030 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飙升至 70.5%,儿童超重肥胖率也将达到 31.8% 。这一数据揭示了我国超重肥胖问题的严峻形势,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
超重肥胖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在遗传方面,部分人群天生携带易胖基因,使得他们在相同生活环境下,比其他人更容易堆积脂肪。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不容忽视,如今,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充斥市场,快餐、油炸食品、含糖饮料成为许多人的日常选择。同时,身体活动水平大幅下降,现代生活中,人们出行依赖交通工具,工作多为久坐办公,运动量远远不足。生活习惯同样影响显著,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导致 “过劳肥”。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 “助力” 肥胖,例如生活节奏加快,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但营养不均衡的食物 。
体质指数(BMI)作为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常用标准,我国健康成年人的 BMI 正常范围在 18.5 至 24 之间,BMI 在 24 至 28 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 28 则为肥胖,且肥胖又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极重度 。
超重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它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 2 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 。以糖尿病为例,肥胖人群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引发血糖升高 。心血管疾病方面,肥胖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心脏负担,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几率 。
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国家卫健委已决定实施 “体重管理年” 3 年行动,大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在饮食调整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给出了详细建议。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至少占谷物的一半,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动物性食物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同时,严格控制脂肪 / 油、盐、添加糖的摄入量,严格限制饮酒 。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保持一日三餐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规律进餐,按照蔬菜 - 肉类 - 主食的顺序进餐 。
运动锻炼同样关键。肥胖患者减重应坚持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的原则。每周进行 150 - 30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 5 - 7 天,至少隔天运动 1 次;抗阻运动每周 2 - 3 天,隔天 1 次,每次 10 - 20 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 2000kcal 或以上 。日常生活中,也要减少久坐时间,每天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控制在 2 到 4 个小时以内,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应起来活动 3 到 5 分钟 。
睡眠管理也不可或缺,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 7 小时左右的睡眠,以维持正常内分泌和脂肪代谢 。
面对可能高达 70.5% 的成人超重肥胖率,全社会需共同努力,个人要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家庭、学校、单位等应营造健康生活氛围,提供健康饮食选择,鼓励运动;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从多方面入手,有效遏制超重肥胖率的上升趋势,守护国民健康 。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