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一出好戏背后,黄河治理为何特殊?

发布时间:2023-04-15 15:51:21来源:
大幕开启,黄河边,村支书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夯土筑堤。4月12日、13日,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创作的现实题材豫剧《大河安澜》,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上与北京观众见面。

《大河安澜》与北京观众见面。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摄

《大河安澜》展现了黄河儿女与这条大河之间生死相依、爱恨交织的感情。近年来,以黄河治理为背景创作的戏剧、纪录片、电视剧等文艺作品相继推出,在体现我国治理黄河成效的同时,也向观众呈现了黄河这条“九曲大河”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黄河治理为何如此重要?如今,黄河治理成效几何?未来,黄河又将成为一条怎样的母亲河?

开场时间为1958年,这一年黄河发生了什么?

《大河安澜》编剧王宏把开场时间设定在1958年,这一年在黄河历史上极不寻常。黄河发生了自1919年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最大的一场洪水。

20世纪50年代是黄河的丰水期。据官方资料记载,1958年7月,黄河流域连续降雨,黄河支流河水猛涨,源源不断汇入黄河干流。7月16日,黄河防总召开会议,听取水情汇报,并预报17日午前花园口站极有可能会出现13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

事实上,洪峰比预期来得更猛烈。7月17日23时,黄河下游出现了2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郑州黄河大桥被拦腰斩断,连接南北的京广铁路由此中断,经济大动脉陷入瘫痪。

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挥下,河南、山东及八方支援的力量,经过10个昼夜的奋战,共抢护险情1000多次,将洪水顺利引入大海。

“我出生的城市地处黄河下游,在汛期,大堤下的水面据说比城里的楼还高,黄河在这里流过,是真正意义上的‘悬河’。大河的两岸遍布险工险段,今年涨水,明年断流,黄河的脾气任性得很。”王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涨水的时候,我们站在大堤上看工人们固堤抢险,枯水的时候我们步行跨过黄河,直接就能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域。

黄河治理为何艰难且漫长?

王宏小时候对黄河的感受,正是黄河难治理的原因所在。黄河是一条资源性缺水河流,由于水量的不稳定和沿线地貌的多样化,它成为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大河之一。

据统计,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沿线9省区从黄河取水量日益增加。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1972年黄河下游断流了。至1999年的28年间,黄河下游干流断流22年,断流最严重时,距入海口的长度达704公里。

经过多年讨论,1987年,国务院批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史称“八七分水”方案。该方案以1980年沿线省区实际用水量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省区的灌溉规模、工业和城市用水增长,为敏感而棘手的黄河用水权益作出顶层安排。

在此基础上,1999年,根据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对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支流上的水库进行统一调度,在我国大江大河中开了先河。黄河进入统一管理时代。

泥沙,是黄河治理中的另一大难题。在中游,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这让它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进入华北平原后,黄河流速减缓,水中的大量泥沙开始堆积,让河床不断抬高。这也是黄河容易发生决堤等灾害的一大原因。

“蓄水拦沙”策略由此被提出。我国在黄河沿线建设多座水库,形成梯级蓄水拦沙阵列。其中最早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就是三门峡水库。在1958年黄河花园口站发生特大洪水的时候,三门峡水库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建成投用后对黄河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验积累和科学验证,2002年,我国提出黄河“调水调沙”策略,通过人工调控黄河干支流水库,下泄大流量的水流,尽可能把泥沙冲刷入海。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恩慧介绍,汛前,黄河上游的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需要腾出库容防汛,3座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奔涌的河水带走库底和河底的泥沙。汛期,当洪水量级不大且泥沙含量不高时,干流的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和支流的陆浑、故县、河口村,乃至干流上游的龙羊峡、刘家峡等水库,都会加入其中,为冲刷泥沙创造条件。其中,小浪底水库控制了黄河几乎100%的沙和90%的水。

治标也要治本。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也未间断,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率从1949年的41.49%上升到2020年的66.94%,这为黄河调水调沙减轻了不少的压力。自1999年开始,黄河再未断流。

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创作采风过程中,王宏特别感慨:“现在的黄河大堤上每一段都是公园,堤坝固若金汤、沿线风景亮丽,黄河真正成为一条风景带,带动沿线的高质量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10月5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技术一直都是保护发展黄河的一把利器。在《大河安澜》中,男主角大河的儿子大堤继承父亲的事业,加入保护发展母亲河的行列。与父亲那辈夯土筑堤不同,他参与的是“数字黄河”的研究建设。

早在200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就提出建设“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就是将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成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经过多年积累,202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印发《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2022—2025)》,提出“十四五”期间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黄河”。这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首个公开发布的数字孪生建设规划。

“数字孪生黄河”是对“数字黄河”的延续和发展,目标是对现实中的黄河流域全要素和保护治理活动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与现实中的黄河流域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以实现对现实流域的实时监控、优化调度。

为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落实,黄河保护法被提上日程。2022年10月30日,黄河保护法获通过,并于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所属管理机构首次以法律形式被赋予流域水行政监督管理职责,并对黄河流域各类生产生活、开发建设等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于琪洋表示,黄河保护法在新中国治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黄河保护法充分吸收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和成熟做法,以水为核心、河为纽带、流域为基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充分反映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关联性,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法治力量。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