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穿越宋元·知行泉州丨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见证东方大港荣耀

发布时间:2023-04-15 15:44:33来源: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著名诗人余光中走上的这座桥,就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古城外的洛阳桥。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已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贸港口,是中国对外交流最重要的窗口,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4月14日,穿越宋元·知行泉州——上海媒体、大v游泉州”一行走上洛阳桥,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感受“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荣耀和泉州人的智慧。

古泉州人的修桥智慧

为了将泉州港卸下的货物快速便捷地运输到福建内陆甚至江西等地,公元1053年,古泉州人在洛阳江上,开始修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江接海的长桥——洛阳桥,由北宋泉州太守、著名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工程浩大,历时7年,至1059年方建成。《泉州府志》称之为“海内第一桥”。

泉州洛阳江上的洛阳桥。 泉州市文旅局供图 /摄影 陈文丕

洛阳桥现存全长约731米,桥宽约 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横跨在洛阳江上。江口水面开阔,行走在洛阳桥上,宏大的江口景观更反映出古泉州人高超的建桥技艺。

这座石桥由桥墩、桥梁板、栏杆等部分构成,桥梁板石板呈纵向排布,为整块条石,架设在下方桥基上。条石最长可达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达10余吨。如此庞大的条石在当年是如何运送和建造的呢?

洛阳桥由大块石板建成。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为了建造洛阳桥,泉州人创造了多项关键技术,包括“浮运架梁”,即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安放至桥墩;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

洛阳桥的建造还依赖于另外三个关键技术,其中一个叫做“筏型基础”。由于洛阳江出海口潮狂水急,江底为滩涂淤泥,桥基屡被冲垮。为解决这个难题,建设者们在古桥建造前,先沿规划的桥中轴线,向水下抛石,形成相互连结的整体桥基,再在桥基上立桥墩,极大提高了古桥基础的稳定性。

另一个技术是“养蛎固基”法,在桥基建造后,在桥基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力相当于粘合剂,起到了加固桥基的作用,增强了桥整体的稳定性。

船形桥墩帮助洛阳桥抵挡海潮的冲击。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泉州湾是典型的喇叭口海湾,海潮威力巨大,洛阳桥建桥时,使用了第四个关键技术“船形桥墩”。桥墩向出海口方向伸出桥身长长一截,形状如同一座船,尖尖的头利于分水,有效缓解了海潮上涨时对桥身的冲击。

洛阳桥的建造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创举,展现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这些精妙的工程技术造就了这座屹立千年的“超级工程”奇迹,也奠定了洛阳桥和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共同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名桥”的地位,凝聚了古代泉州人的高超技艺与非凡智慧。世界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赞说:“闽中多名桥,洛阳是状元”。

洛阳桥上的“月光菩萨”雕像。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建成后的洛阳桥成为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是泉州运输网络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繁盛的历史见证。它开启了宋元泉州3个世纪的造桥运动,推动了国家口岸水陆转运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洛阳桥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聚集了地方政府、僧侣、泉州商民等社会各界的力量,这一社会合力的方式为此后泉州造桥活动所传承,体现了泉州的多元社群对海洋贸易及其基础设施保障的强烈社会共识。

“东方第一大港”的故事

“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时,盛赞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他说‘如果亚历山大港有1艘船去往西方诸港的话,那么就有100艘船来到泉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解说员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说。

游客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观。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著名的港口之一,泉州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据点。历经千年的发展,泉州拥有大量与海外交通有关的文物瑰宝,为妥善保护、管理好城市内的文化遗存,泉州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将泉州辉煌而悠久的海洋文化与灿烂的交通史展现于世人面前。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示的陶壶。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据讲解员介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梳理了宋元时期泉州遗留至今的世界遗产和历史,通过挖掘相关背景以及关联性,建构宋元中国作为东亚海域重要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集中全面地展示了泉州22处世遗点的历史背景及遗产价值。展览分为“世界港埠泉州城”和“多元社群万国商”两部分,分别从港城建设与生活于城中的多元社群两个维度,立体展示“刺桐时代”海港风貌。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示的古刺桐城繁华的生活场景。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这座展馆的结语中这样写道:“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以国际性港埠托举起海洋商贸的奇迹,也以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创造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历史上不同海域、不同国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穿越时空阻隔,多元共存、和谐相处,代代传承,这些历史建筑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今天仍真实地存在于泉州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它们书写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的历史记忆,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的借鉴与启示。”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