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邹平史家马骕和他的《绎史》

发布时间:2023-04-08 15:23:51来源:
文|孙葆元

据清代文学家、诗人王士祯《分甘余话》笔记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苏州时,突然向伴驾的大学士张玉书询问,知不知道灵璧县知县马骕撰写的一部叫《绎史》的史书?张玉书如何回答,笔记没有记载,康熙命他寻找此书。经多方寻找,最后在马骕的家乡山东邹平觅得书稿,朝廷出钱购买,藏之内府,从此“人间无从见之”。

《绎史》究竟是一部什么书,让康熙皇帝如此重视?它是一部记述太古至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直追秦朝亡史实的史书。除此之外,《绎史》还有一个“外录”的组成部分,详细记述了天官、地理、五行、食货、考工、名物训诂、古今人物列表、典章制度等项,囊括了汉代以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

在史书中,中国历史有两种记法,一是以《春秋》《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二是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两种文体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编年体“以天时记人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评论这种体裁时说,“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倍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而纪传体也有所短,就是有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埋没于事件当中,用刘知几的话说是“语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山丘是弃”。纪传体以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记言记事,局限性是时间概念模糊,虽可窥人物全貌,却难觅事件始末。

读史的人,无论读哪一种史籍都需要彼此参照,才能看清历史的脉络。读史其实就是对过去某一段时光的探究,在史籍中跋涉。《绎史》创造了对史籍的重叙,以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为叙述主体,揭示事件始末,并截取一个个时间片段,十分明了地把一个历史事件摊开,并开创了“纪事本末体”。如果说编年体史书是经,纪传体史书是纬,那么“纪事本末体”的《绎史》就是经纬交汇点。难怪康熙皇帝这么迫切地要找到这部史书。

《绎史》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承历史的大智慧,编撰这样一部史书需要尽搜天下史料,了解历代史家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观点,客观地分析事件的成因、发展、转折、终结,以公正的态度评价历史的是非正误。历史叙述在不动声色之中完成,历史叙述对于史家来说却是一个皓首穷经的治史历程。马骕历时十年完成《绎史》,其贡献绝不仅仅是康熙皇帝的一眼青睐,他应该是与司马迁、司马光比肩的人物。

《绎史》共分五部160卷,第一部为太古部,叙述了史前传说,10卷。第二部为夏商周部,20卷,记叙了三代史事。第三部为春秋部,70卷,记叙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间的社会变迁。第四部为战国部,50卷,记录了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07年,从三家分晋到秦朝告亡的历史演变。第五部为外录,10卷,是对前四卷各种社会现象的补充记载。《四库全书》玉牒馆总裁永榕评价马骕,“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马骕,字宛斯,又字骢御,明代天启元年出生于山东邹平,清康熙十二年在任职的安徽灵璧县去世,一生跨越明清两个朝代。他自幼博学强记、熟读六经。据史料记载,当他读到《左传》时,深深地为之震撼,但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时间线索排序,检索一个事件很方便,但是要追溯这个事件的首尾,又很难看到更深层面的记录。于是马骕年轻时根据《左传》的记述,“以事相从,排比罗列”(《山东通史明清卷》),编撰出“纪事本末体”史书《左传事纬》12卷,附录8卷,计108篇,王士祯称它“博雅嗜古”。这部书颇有《史记》的风范,《史记》篇后有“太史公曰”,这部书篇后马骕也留下评论,表达了他对一段史实的见解,这是史学家的立场和观点,没有对一段历史的融会贯通,就不会有精辟的论断。

马骕没有停下追踪历史的脚步,在《绎史》之后,又着手编撰《十三代瑰书》。这部书起自秦朝亡后,记述以后十三朝的历史,他立志让发生的往事更加清晰,这是一个史家对历史的责任。

这部书比《绎史》的时间跨度更长,记录了近1600百年的历史。马骕收集翻阅十三朝凡文字记载的资料,经史子集皆在其中,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在历史长河上的行走,书稿浩瀚,连同那部被康熙皇帝问起的《绎史》,也只有手卷,没有版传。《绎史》有幸,被康熙皇帝问起后收入宫廷史库,王士祯说它“人间无从见之”,终究保存下来,直到清末得以刊行。《十三代瑰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由于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只有手本压在马骕的箱奁中,在流传中失散。

《绎史》清康熙九年刻本目录

康熙十二年马骕去世,到康熙问起《绎史》,已经三十二年过去了,马骕惦记着他未印的书稿,在遗憾中去世,既没有得到《绎史》面世时的喜悦,也不知《十三代瑰书》被贫穷的家人典卖,到嘉庆时只剩周、秦、汉、魏、晋、刘宋、南齐半部残卷,它取自于历史,又消散于历史。

马骕是清初官员,清顺治十五年赴济南参加乡试中举,次年赴京参加会试,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马骕先后被授予淮安府推官(古代官名)、灵璧县知县。推官侍职狱讼,他任推官期间平反了很多错案。后来朝廷废止推官制度,马骕出任知灵璧县。当时正值荒年,灵璧县“土地荒芜,居民寥落”,他采取了一系列赈济灾民、恢复生产的措施,提出“六年不征田赋”,让农民得以喘息,同时罢除“私征”“加派”,减轻农民负担。至于必出的徭役,则按农民所获地亩确定丁额,彰显了施政的公平。   

马骕一面为官,一面为史,官做得清廉无私,史写得清晰可辨,官史集于一身,他从兴废轮替的历史中看到官的作为,所以官才做得临财不贪,得到民众的交口称赞,史才路径分明。由于这个立场,他的《绎史》辉映千秋。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