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考古成果公布 对重新认识“资阳人”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14 17:25:49来源: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考古成果公布对重新认识“资阳人”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出土的部分动物化石。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成都1月14日电(记者 岳依桐)记者14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工作者在对距今超过4万年的资阳濛溪河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丰富的遗物,除了石核、石片等常见石器外,还发现了牛、犀牛、鹿等动物化石,并发现较多植物类遗存,甚至还包括了疑似骨器和木器等。专家认为,濛溪河遗址对重新认识“资阳人”和研究四川盆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计模式、古环境地貌等学术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50年代,成渝铁路修建至资阳黄鳝溪(现九曲河)时,意外在黄鳝溪铁路桥一号桥墩基坑泥浆里发现了一块古人类化石,这就是“资阳人”头骨。经过初步测年,头骨距今大约3.5万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现的第一颗头骨化石,“资阳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引起世界关注。

  2021年9月,资阳雁江区和乐至县交界处的五一水坝因突发洪水导致水坝和河岸垮塌,冲刷出部分乌木、动物化石等遗物,引起当地文管所注意。因为上世纪80年代,资阳鲤鱼桥旧石器遗址也曾经发掘出乌木、石器等遗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所所长郑喆轩赶到现场勘察,在一片烂泥滩中发现了明确的石器和保存较好的地层剖面。

  濛溪河遗址与鲤鱼桥遗址直线距离约13.5公里、距“资阳人”遗址35公里。考虑到该遗址和鲤鱼桥遗址公布的地层状态及出土遗物相似,郑喆轩敏锐意识到两处遗址可能年代会比较相似,或许还可以从侧面推动“资阳人”头骨化石相关研究,于是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抢救性发掘。去年1月,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目前出土的各类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已有近千件。”郑喆轩介绍,这些石器包括了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典型的旧石器时代遗物。动物化石(包括动物骨骼和牙齿)则比较破碎,仅部分可鉴别出种属。此外,现场还发现了较多保存较好的植物类材料。它们为研究人员还原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宝贵资料。整体而言,该遗址遗存丰富,石制品、化石较多,植物类遗存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得以大量保存非常难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遗址还发现了疑似骨器和木器,这在旧石器遗址中也不多见。

  通过初步的碳十四测年,濛溪河遗址年代超过4万年。为探索该流域远古人类的活动半径和迁徙路线,考古人员还以濛溪河遗址为起点,已发现了同时期十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

  “濛溪河遗址的学术价值非常重大,它弥补了这个区域和这个时段的重要空白。要搞清楚著名的‘资阳人’的前世今生,濛溪河遗址的发掘研究是一个开端和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

遗址地理位置图。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遗址地理位置图。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在高星看来,濛溪河遗址虽然才开始发掘,但已发现了石器、骨器、木器等丰富的考古材料,这些材料还显示出强烈的文化和区域特点。高星介绍,濛溪河遗址的石器原料是硅化木,这非常难能可贵。“此外,骨器和木器也是一大亮点。因为濛溪河石器原料缺乏,当地基岩是疏松的砂岩,无法做成工具,古代人类就发挥聪明才智,把动物骨骼和木头做成工具,这些工具所体现的技术和文化,反映了当时人类为适应本地环境资源条件,在如何获取工具资源上所体现的智慧。”

  高星认为,濛溪河遗址从上到下的地层无论土质、颜色、水分含量以及包含物都不一样,“尤其其中的湖相层,说明当时是特别湿热的环境。地层的变化记录着数万年来环境的变化,这对今天也有一定启发:气候变暖,其实几万年前的人类就已经经历过。”(完)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